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
        365bet平台棋牌_365bet体育在线网投_速发365app下载

        文化品德之随想

        来源:第八期全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理论培训班学员 徐琦(笔名:边澄澄) 时间:2019-04-19

        2016年6月,我受邀采访一位从事珠宝的设计师。从那栋窄窄的楼里走出来后,在楼道里看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眺望着窗户的老人。

        老人身处灯光微弱的楼道中,面对着窗户的几缕光,面无表情。看起来很孤独。

        百年前,英国哲学家罗素在《西方哲学史》中就强调过,人终究都是孤独的。这是群体意识,更是全体特征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文学创作就是一种“自我孤独”的学问。

        作为新时代下拿笔书写的我们,独处应该是所有作者的常态化。因为作者与社会的关系很微妙。既要与世界相近,热爱它,拥抱它,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,观照它,冷静地对待社会发生的问题。这种疏离感或许是灵感迸发的源泉所在。而在保持独处的同时,把孤独化为一种单独而又饱满的充实,又极其不易。

       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《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》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跳脱身边的小悲伤,书写大时代,要明大德、立大德、有信仰、有情怀、有担当。“文化到底是什么?我们何以拥有文化?而后如何来传承和创新?”这些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,一下子有了答案。

        马克思说,文化即人化;余秋雨老师也曾说过,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。

        大家印象最深的,也是流传网络最广的,就是梁晓声先生对文化的四句解释:根植内心的文化修养,无需提醒的自觉,以约束力为前提的自由,为别人着想的善良。

        这些,都是写作者们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和写作前提。所以我认为,写作者们更应该成为文化的第一亲近者。

        亲近文化,就更要对文化有敬畏之心。

        我之前听过一句话,作家更多的是靠想象力活着。

        想象力的来源是什么呢?

        莫言说,他小时候没人陪伴,看见自然界里的很多东西就会产生感情和幻想,后来他就把这些写到了自己的作品中,也正是他把生活中的素材融合了自己的感情创作在了自己的作品中,才会有《红高粱》《蛙》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。

        是的,从莫言的话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,想象力的来源依然是我们实打实的生活现实。而作者“在独处无人注意时,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”之时,更应该跳入社会之海,去游游泳,呛呛水,吸取不一样的精神养分。

        那些真正的作家代表应该是鲁迅先生,是巴金先生,是钱钟书先生。是他们在社会之海中浸淫之后得出的“血馒头,骆驼祥子,方鸿渐”…… 他们的作品时刻关注时代,体恤民生,更关怀人的生命本身。这种真实被挖掘之后的力量直接在作品中呈现。这些情感的真实是可眼见,可感受,可触摸,可传递的。也为我们的时代一次又一次的刷新生命的真实意义。

        1555639189478617.png

        因为“文化”一词,我又想到一件事,是我这几年在北京近频频接触到的一个的词,也是北京文化圈内大家说的最多的一个词:文化+。

        文化加上任何领域,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一种。譬如“文化+旅游”,“文化+科技”,“文化+金融”,“文化+教育”,“文化+农业”,“文化+体育”,“文化+医疗”……这全都是要以文化为基因,以创意为翅膀,加上各种创新发展的元素,融合互联网、新媒体、高科技等手段,实现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到多元、现代、高科技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,由此拓宽文化产业的覆盖面与内涵深度,也增加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。

        可以说全国都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浪潮,我也有幸跟着北京市的创新创业大赛工作了三年,采访了从万人之中脱颖而出的几十位优秀创业者,写了《北京文创人物说》一书,也见证了很多文化项目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的过程。我们文字工作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可以说是内容创业者。而在这么多文化+的领域中,“文化+教育”的结合是重中之重。

        1555638679869891.png

        我们背后是庞大潜在的阅读群体,你不知道今天谁会读到你的文字,会用在什么地方。阅读者们更不乏年纪尚小的幼孩。当他们奉字句如神明之时,我们敲出来的每一个字,每一个词,每一句话每一个场景的情感共鸣就显得责任重大而道远。好的经典的作品里蕴含着文字的巨大力量,而我们离经典的力量,究竟有多远?是不是应该从:我们离文化的距离有多远的问题中来找答案。

        《文心雕龙》里有句话:“文变染乎世情,兴废系乎时序。”文坛的兴盛与国家的发展,时代的命运尤为相关。

        所以,当文化可以连接一切,文化的触角已经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之时,不光是文艺工作者,我们每个人,各个行业的人应该以启迪思想、陶冶情操、温润心灵为首要职责,成为中国文化的真正的传承者和创新者,为社会作出表率。

        1555638712892203.jpg

        作者简介:

        徐琦,笔名:边澄澄,女,土家族,作家,编剧,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,北京在水边文化艺术工作室负责人。着有《北京文创人物说》《若梦浮城》《是恶魔那又怎样》《寻找失落的罗马世纪》《夏凉,若爱至此》等作品。电影《我不是贼》,电视剧《幸福时代》的编剧。